中国最早的银币、科创板的开市锣……这几家最有“含金量”的博物馆不容错过

2025-05-18 18:51:00   0人浏览

今天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作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博物馆珍藏着许多无价之宝,这些藏品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在一些金融主题的博物馆里,藏着哪些镇馆之宝呢?


“承安宝货”(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这是金代“承安宝货”银铤(一两),弧头束腰,平板不起翅;铤面有丝纹,铤底有蜂窝和滴珠;铤面戳印铭文“承安”“宝货壹两”“库押部押”。承安宝货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铸造发行的小型银铤,有一两至十两五种,这是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官府第一次铸造用于民间交易流通的小型银铤货币,在货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存世承安宝货实物看,数量极为稀少,目前仅见一两和一两半两种类型,中国钱币博物馆均有收藏。


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代开市锣(中国证券博物馆藏)


在中国证券博物馆浦东展厅陈列着一面直径50厘米、重9.1千克的锣,锣面没有任何纹饰和文字,包浆厚重带有铜锈,它就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代开市锣。正是这一面看似十分普通的锣,敲响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声。


1990年11月14日,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成立大会;12月19日,在黄浦路15号,也就是如今中国证券博物馆的馆址,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隆重举行,11时整,这一面锣被敲响。这锣声标志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更向世界表明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奉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七年后的1997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迁址位于陆家嘴的证券大厦,在当时亚洲唯一无立柱的宽敞、明亮、现代的交易大厅中,这面朴素的开市锣继续行使着它的历史使命。直到1998年7月1日,被一面直径80厘米、重80千克的新锣所替代。


科创板开市锣(中国证券博物馆藏)


在中国证券博物馆本馆陈列着一面直径80厘米、重185千克的锣,锣面由高锡青铜制成,从上至下,依次有“抬头牛”的纹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标识,以及“科创板”和“二〇一九年七月二十二日”字样,锣面摆放在高178厘米、宽124.5厘米的锣架上,锣架由铝合金制成,仿青铜,有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典型纹饰图案——云雷纹,它就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开市锣。正是这一面十分厚重的锣,敲响了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第一声。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19年6月13日,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科创板正式开板。就是在这锣镌刻的时间,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科创企业上市,标志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重大改革任务正式落地。220天科创板开板、259天首批企业上市的科创板速度,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在新时代深化改革的速度与力度。


注册制改革从2019年在科创板试点起步,逐步扩展到创业板、北交所,最终于2023年2月全面推广至全市场。


在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网信办联合开展的“见证新时代”主题活动中,科创板开市锣入选了100件新时代见证物名单。这是金融领域唯一入选的一件。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这一老一新两面锣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融通资本、凝聚力量,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规律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迈入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国民”牌记账机(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受西方先进科技的影响,上海的一些外资银行、政府官办银行以及具有相当实力的私营华资银行,开始引进国外的经营理念和生产工具。机械式记账机便是当时被引进的银行生产工具之一。


国民”牌记账机(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藏)


现存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的美国生产“国民”牌记账机,是由美国国民现金收印公司生产的,其兼记账功能和加减乘除等计算功能于一体,还具有英文打字机的功能,虽然价格高达数千美元,但其功能齐全,使用规范的格式化账册,对银行日常的记账和核算工作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因此颇受被称为远东金融中心的上海银行业青睐。


当年这批引进的记账机,除了“国民”牌以外,另有其余一些品牌,有的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还在使用中。直至电子记账设备引进,这些机械式记账机慢慢退出业务“舞台”。上海市银行博物馆收藏的这台“国民”牌记账机存世仅见,连当年的制造商也已经没有实物保存,因此也成为了镇馆之宝之一。


《国富论》印本 (天津金融博物馆藏)


这是英国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1776年印本,现藏于天津金融博物馆。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出生于苏格兰,曾先后在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授课,最初研究修辞学和文学,后转而研究“财富的发展”。1759年,其著作《道德情操论》出版,为他带来广泛声誉。此后,他转到研究法学与经济学。1764-1766年,他游历法国和欧洲其他各国,与许多学者会面和交流。1776年,亚当·斯密开始撰写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历时10年完稿。1776年3月9日,《国富论》出版,成为第一部系统阐述欧洲产业和商业发展史的巨著,开创了现代经济学科,奠定了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因此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策划:安仁
记者:谢愚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