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头奶牛的防疫怎么做?对话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专家组在上海光明奶牛育种中心查看现场。受访者供图
你可曾想过,每天餐桌上的牛奶,是如何保证安全又卫生的呢?
长期以来,中国奶牛的规模化养殖程度逐步提升,整个过程质量监控日趋科学完善。但是,如果遇到棘手的传染病疫情,就会给千家万户的“奶瓶子”安全蒙上阴影。
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是养殖奶牛常见的两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不仅奶牛易感,人或者其他动物接触病牛,也可能染病。
畜牧从业人员是感染“两病”的高危职业人群,他们在给奶牛助产、处理流产物或日常接触吸入飞沫时,都有可能感染。防控这两种疫病,对畜牧业发展和乳制品消费安全均意义非凡。
2025年夏天,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收到一封特殊的函件。这封函件指出,上海市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的综合评估,成为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净化区。
目前上海拥有近2.5万头奶牛,为什么能成为国内首个拿到“晋级卡”的省级“两病”净化区?“上海模式”能否全国推广?2025年8月,南方周末记者对话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市动物疫控中心”)副主任赵洪进,他也是上海市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净化工作专家组的组长。
“规模化养殖是基础”
南方周末:此轮“两病”净化区评估的背景是什么?
赵洪进:中国是畜牧业大国,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防控难度大。虽然说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看上去不是多么可怕的动物烈性传染病,但却是人畜共患病,会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传染给人,增加公共卫生负担,也对养殖业、乳制品安全造成危害。
2021年5月1日修订施行的动物防疫法,明确将“净化消灭”纳入动物防疫的方针和要求。与传统疫病防控不同的是,创建净化区是要促进源头防控,关口前移,因地制宜施策,不断提高养殖环节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南方周末:上海现在有多少个养殖场?还有散养的奶牛吗?
赵洪进:上海地区目前有16个奶牛养殖场,总共2.48万余头存栏奶牛。
光明牧业旗下牧场有十家,占了大头。其余是私营奶牛场,规模较小,数百头至两千头不等。上海获评首个奶牛“两病”净化区前,所有奶牛场都逐一通过了省级或国家级奶牛“两病”净化场评估。
从全国来看,上海乳制品消费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奶牛养殖量比较小,且完全没有奶牛散养户。2000年前,上海对养牛场进行了一系列拆停并转,实现100%规模化养殖。我认为,这也是上海能通过“两病”净化区评估的基础。
南方周末:为什么规模化养殖如此重要?
赵洪进:首先是摸清家底,我们可以详细掌握养殖场数量、奶牛数量、软硬件设施、生物安全情况等,便于开展“一场一策”的针对性培训和指导。
其次,上海规模化养殖后,每头奶牛都有自己的身份档案,饲喂与疫病防控体系更为标准化,出现什么问题能第一时间获悉。
上海要求所有奶牛场一旦发现可疑临床症状,如流产、慢性消瘦、咳嗽或检测异常,必须2小时内报告。
南方周末:那么对于上海来说,“两病”净化还存在哪些挑战?
赵洪进:上海是动物及其产品的主销区,鉴于人口密集,人员、车辆、风险动物流动频繁,“两病”的输入性风险管控依然充满挑战。
另外,上海有部分奶牛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设施设备陈旧,生物安全措施存在代际差距。而且奶牛养殖产业面临消费乏力、利润微薄等现实挑战,未来我们也将加大奶牛场标准化改造力度,协助企业补齐短板,提升智能化水平。
划分单元,区域防控
南方周末:如果散养奶牛或羊,会有哪些弊端?
赵洪进:散养户很难做到科学精细管理,基础的软硬件配置很难与规模化的养殖场相提并论,被动监测很难到位,生物安全环节更难形成闭环。
一般来说,散养户是哪里价高卖哪里,常常流动作业。我们监管队伍人手也有限,很难逐一规范散户的养殖和买卖行为,导致“两病”疫情风险的暴露点很多。
像羊就是布病传染的主要风险动物。上海虽然没有奶牛散养,但仍有约1.3万户羊散养户,存栏约11.6万只,占比达到83%,是目前上海市布病防控的最大风险隐患。
南方周末:除了风险动物传播细菌,还有哪些是“两病”的常见暴露点?连规模化养殖都无法避免吗?
赵洪进:对于规模化养殖的奶牛场来说,内部的生物安全还是做得比较规范。因此,常见暴露点往往不在于内部,而在于外部,如人、车、动物、物等的流动。
大家知道,一个养殖场很难做到完全封闭。就拿刚才提到的风险动物来说,它们可能出没于奶牛场附近。近5年来,我们全市共监测羊、水牛、猪、鹿等风险动物“两病”1.26万场次,9.25万头次。除了风险动物,还有人员、牧草等物料出入区域,都可能造成细菌传播。
南方周末:如何防控奶牛养殖场及周围的区域风险?
赵洪进:企业自己定期会做疫病监测,监测结果也会记录进每头奶牛的“档案”。
除了企业监测外,上海各区都有专业化的奶牛“两病”检测队伍,共有三十余人。每年上、下半年定期开展两次全覆盖逐头检测,主动上门给奶牛们做“体检”。
以16个奶牛场为中心,我们为净化区域划分了32个市场单元,重点关注奶牛场及周边的各个公路路口。动物防疫主管部门依法设立的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进出本市的动物、动物产品实施动物防疫监督检查、消毒和信息登记追溯等,把生物安全做成一个闭环。
南方周末:具体行动怎么落实?
赵洪进: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两病”风险评估,把奶牛场和区域划分了不同风险等级。就像医院产科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孕妈有不同的策略,我们也对不同奶牛场有不同的防控净化策略,针对性地开展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即“一场一策”“一区一策”。
比如说,奶牛场从外面引进牛只,染疫牛的隔离、扑杀和无害化处理,以及人员、物料出入时消毒,任何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都可能让细菌趁虚而入。所以我们要精准把控,一切都有记录可查。
“零阳性是目标,零假阴性是底线”
南方周末:上海通过了“两病”净化区评估,说明上海完全没有阳性牛只了吗?
赵洪进:上海确实近十年来没有发现确诊的“两病”阳性牛只。但“两病”净化区并非意味着完全没有阳性牛只。
这是由于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决定的:除金标准外(病原体的分离鉴定),任何一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难同时达到100%,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而上海创新采用了“布病双筛法、结核病双检法”组合,切实提高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尽可能做到精准检验检疫。
因此,我们经常说“零阳性是目标,零假阴性是底线”。
南方周末:如果发现牛只阳性,后续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赵洪进:当发现布病或结核病疑似病例后,养殖场就要立即将疑似染疫牛单独隔离起来。同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也要立即派人到现场调查核实,开展实验室诊断。
再经市动物疫控中心确诊为阳性后,由辖区人民政府做出划定疫点疫区、封锁、扑杀、隔离、无害化处理、流行病学调查及同群动物检测、消毒等决策,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南方周末:扑杀工作开展时,会对周边健康动物造成交叉感染吗?
赵洪进:扑杀工作开展时,避免对周边健康动物造成交叉感染的核心,在于严格遵循封锁隔离、消毒和规范无害化处理流程。
具体操作规范包括:封锁疫点;患病/阳性动物全部扑杀;隔离并查验可能受威胁的畜群(病畜的同群畜);患病/阳性动物及其相关物品,用密封、防泄漏无害化收集转运车辆,按规定路线送至上海市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焚烧处理;对病畜和阳性畜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等。
经过焚烧处理后的残留物,由上海市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交有资质的环保公司进行填埋处理,确保病原不扩散至健康动物群体。
南方周末:通过“两病”净化区的评估有多难?
赵洪进:评估主要包括三个核心环节:一是实验室检测清零;二是奶牛场连续两年以上无布病和结核病临床病例;三是现场综合审查达标,要考察12大类69项细则。
最难的部分在于“持续净化能力的考验”:评估不仅要看当下的检测结果和现场状况,还要严格追溯奶牛场过去长期的生物安全实践记录,更要评估奶牛场是否有能力在未来持续维持净化状态。
这就要求奶牛场在引进隔离、日常监测、消毒防疫、无害化处理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做到“零差错”式的闭环管理。

农业农村部奶牛“两病”评审专家组查看上海市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车辆洗消设施。受访者供图
保险兜底,价格激励
南方周末:如何保证企业积极配合净化?毕竟监控、扑杀、消毒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赵洪进:上海有“保险兜底损失+优价激励”。简单来说,因重大动物疫病、奶牛“两病”、强制免疫副反应等原因,造成的奶牛死亡或扑杀,按牛只残值予以赔偿,平均每头约1万元,确保扑杀政策的执行。
上海建立了上海市奶业协会、牧场代表与光明乳业的三方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实施统一价收购奶源,并将“两病”监测净化纳入奶源按质论价指标体系。凡是检出“两病”阳性牛场,实行降低生鲜乳收购单价0.01-0.04元/kg的分级惩罚,拒收阳性率高的牛场牛奶,直至再次全群监测阴性。对“两病”全群监测阴性场,实行0.03-0.12元/kg的分级奖励,提高了奶牛场参与“两病”净化的积极性。
南方周末:这个保险是企业自己买吗?
赵洪进:企业自己买,政府有补贴,企业还可申请专项惠农政策资金,对此政府也做了很多宣传。相关险企在政府支持下,开发专门的奶牛保险产品,可大幅降低养殖户的损失。
南方周末:奶牛场“两病”监测信息,是否会向社会公开?
赵洪进:和人类健康相关的疾控系统类似,动物也有一套疾控信息上报和公开的流程。
各区动物疫控机构通过“兽医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实时报送上、下半年奶牛场“两病”集中监测信息。市动物疫控中心汇总、分析后,报送市农业农村委畜牧兽医管理处。
同时,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和市卫健委已建立布病联防联控机制,相互通报疫情信息,实现“动物疫病-人间健康”的信息互通。根据防控工作实际需要,联合处置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向社会通报。
南方周末: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何避免通过乳制品感染“两病”?
赵洪进:未经消毒的病牛乳制品可能携带病菌,但经过巴氏消毒(62-65℃维持30分钟或72-85℃维持10-15秒)可以有效杀灭布病和结核病病原体。
从超市等正规渠道购买乳制品,不饮生奶、不食生肉,这是对自身健康最直接的守护。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南方周末实习生 秦可鑫
责编 崔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