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英雄志·热血台胞丨他的一生,是共产党员战斗的一生!台籍志士翁泽生36年的人生书写两岸同胞抗日史诗
来源:台海网

◆翁泽生像。


翁泽生在狱中写给母亲的家书。
台海网8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王龙祥 郑玮玮 文/图 通讯员 黄雯君)7月30日上午,天气闷热。得知导报记者要来采访,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何池早早就在他位于漳州市区九龙官邸小区内的工作室里等候。
导报记者一进工作室,就见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两本泛黄的《翁泽生传》。书的封面上印着翁泽生的照片,年轻的他身穿黑色的立领中山装,眼神清亮如炬,由陈云同志亲笔题写的“翁泽生传”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翻开书,仿佛穿越时空,那个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斗争场面,跃然眼前……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孔永松认为,《翁泽生传》的有关内容“填补了党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和台湾共产党研究的空白”。
导报记者坐在何池教授对面,聆听这位八旬学者缓缓讲述:“翁泽生的一生是短暂的,只活了36岁,但他的每一天,都写满了‘革命’二字。”
一声叮嘱 从此踏上革命征程
1903年,翁泽生出生于日本人窃据下的台湾省台北市太平町(今万华区),父亲翁瑟士是一位爱国茶商。
在台湾读完日本人办的小学后,翁瑟士深知“要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知道自己的根在哪”,于是叮嘱翁泽生,并把他送到祖地福建同安,进入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读书,并于1924年考入厦门大学。
“翁泽生在读中学时就接触《响导》《新青年》等党的早期进步刊物,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并积极参加厦门党组织举办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学毕业后,他考进了厦门大学。”何池介绍说,在厦门大学的第二年,翁泽生转学至国共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成为瞿秋白、蔡和森、任弼时等的学生。革命导师的教诲,使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升华。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由中共上海市委领导的上海“三罢”反帝洪流彻底点燃了翁泽生的革命热情。他带着台湾籍学生组建“沪台青年反帝大同盟”,开展街头演讲,举着“收回台湾”的标语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他在回忆录里写,南京路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衬衫,也染红了他的信仰。”何池说,就在这场运动中,翁泽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到漳州 锋芒直指旧恶势力
1926年冬,翁泽生受党中央委派,以“国民党青年运动指导员”的身份随北伐军进入漳州,住进振成巷32号的台籍农商李山火宅院。彼时的漳州还是一座被教会势力、地方恶霸盘踞的古城。何池说,翁泽生到漳州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后为龙溪师范学校,今漳州开放大学)为据点,开展学生爱国主义运动,并在学生运动中培养出王占春、王德、李兆炳、许涂淼、李金发等一批积极分子,把他们吸收为共青团员,建立了漳州第一个共青团支部,而后又把他们转为共产党员,创建起中共漳州支部,他任第一任书记。
为培养工农骨干,翁泽生仿照毛主席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模式,在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里创办闽南首个工农运动讲习所。“学员来自漳属各县和厦门、泉州、龙岩等地的进步青年和中小学进步教师,共100多人。”何池说,讲习所培养出的这些革命骨干,后来大多成了闽南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
1927年2月,翁泽生发动“非基运动”(反基督教文化侵略),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揭露教会利用列强在中国的特权为非作歹的各种罪行,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更令人称道的是翁泽生对地方恶霸及地方当局保护伞的斗争。当时,龙海大恶霸蓝汝汉(又名“南蕃薯”)欺男霸女,作恶一方。翁泽生带领农会会员冲进其庄园将其抓住,在中山公园召开公审大会,将土地分给农民;对庇护蓝汝汉的国民党驻漳警备司令廖鸣欧,他组织学生收集其各种罪行资料,上报给福建省政务委员会,组织商户罢市、工人罢工,最终使省政务委员会将其撤职……
“他一到漳州,革命锋芒直指旧恶势力。”何池说。
一张报纸 改变闽南党组织命运
最惊心动魄的,是改变闽南党组织命运的“日文报纸事件”。1927年4月初,中共党员陈剑垣在海澄县诊所看到一张台湾日文报纸,虽不懂日语,却从标题汉字中“蒋介石”等字样中察觉异常。“他一口气跑到漳州枕头巷,找到懂日文的翁泽生。”何池说,翻译后的内容让两人汗毛倒竖——报道披露了“蒋介石即将发动反共政变”。翁泽生不敢怠慢,马上把这重要消息转告中共闽南部委书记罗明。这也是国内中共党组织最早获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相关情报。
当晚,罗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党员立即分散到农村,隐蔽待命”。正是这一决策,让闽南党组织在“四一二”政变中幸免于难。“翁泽生深感事情严重,赶紧回沪报告,季永绥转移到南靖山区,王占春、李金发等潜伏在南靖和漳浦农村,他们后来都成了闽南红军的领导人。”何池感慨,“这不仅是智慧,更是对革命的责任感。”
一种信念 日寇狱中坚贞不屈
1928年,大革命失败的阴霾笼罩全国。在上海法租界的一间阁楼里,翁泽生与谢雪红、林木顺等台湾籍革命者秘密聚会。“他们一致认为,台湾从日本殖民者手中解放出来融入祖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是历史潮流,也是台湾革命者的责任!”何池说,4月15日,台湾共产党在此成立。翁泽生负责新成立的台共组织与中共中央联络。
此后的数年里,翁泽生成了穿梭两岸的“红色信使”。他在台北建立“农民组合”,在高雄发动码头工人罢工,提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的口号,再次遭到日本台湾总督府的通缉。
1933年3月,翁泽生受陈云委派到上海某铁路工会布置工作,不料工会负责人已经叛变,导致他被秘密逮捕。中共中央上海局联系宋庆龄出手营救,可惜来不及了——国民党上海当局已经把他秘密送给日本驻沪领事馆。日本人当即把翁泽生转渡台湾,日本殖民当局以“危害帝国安全罪”判处其13年徒刑,关押于台北监狱。在狱中,翁泽生受尽酷刑,坚贞不屈。
1939年3月19日,受尽折磨的翁泽生在台北监狱病逝,年仅36岁。临终前,他用指甲在墙壁刻下“中华”二字,鲜血染红了砖缝。“日本看守擦掉了字迹,却擦不掉他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何池说,陈云后来在《关于追认翁泽生同志为烈士的建议》中写道:“他的一生,是共产党员战斗的一生。”廖承志则评价:“到死都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气节。”
一份委托 撰写先烈英雄史诗
“我写《翁泽生传》,也是一个机缘巧合!”何池说,2003年7月,台湾爱国先烈翁泽生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厦门举行,翁泽生的儿子、省台办原主任林江(原名翁黎光)出席了大会。由于漳州市委党史办研究室领导的极力推荐,何池与林江一番倾心交谈后,受林江所托,为其父亲翁泽生写一部传记。
很快,林江向何池提供了陈云同志写给他的亲笔信,以及翁泽生在狱中写的家书等资料。但仅凭这些资料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何池沿着翁泽生先烈的革命足迹,先后多次前往上海、北京、福州、汕头、香港等地,寻找相关的历史资料。“那段时间里,节假日我都不休息,一旦有新的消息,我就立马去查找,生怕遗漏有价值的线索。”何池说,2004年7月,《翁泽生传》初稿终于出来,后来经过修正,最终形成了20多万字的《翁泽生传》。更幸运的是,这一课题于当年6月被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何池介绍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漳州市委党史研究生组织宣传部和党校几位同志撰写翁泽生的一篇传记文章,当时已经生病住院的陈云同志得知此事后,欣然应邀题写了“翁泽生传”四字。后来,中共漳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向何池提供了这一珍贵墨宝,刚好作为本书的题笺。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