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消金被罚140万元 蚂蚁系金融公司再次敲响合规警钟
中国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及其子公司再陷监管风暴。2025年3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蚂蚁集团旗下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蚂蚁消金”)因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管理不到位、委外催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罚款140万元。
此前的2023年7月,蚂蚁集团因误导性营销、违规处理个人信息及非法参与保险理财等业务,被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37.62亿元。时隔仅仅一年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重庆地方监管局再度出手,针对蚂蚁系金融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违规经营及风控漏洞等问题开出“天价罚单”。从集团到子公司,从消费者知情权到个人信息安全,系统性违规行为持续引发监管处罚,蚂蚁系“科技赋能金融”的承诺与现实形成鲜明反差。
蚂蚁消金受罚 高管连带追责
重庆金融监管局日前披露,蚂蚁集团控股的蚂蚁消金因公司治理不完善、风控独立性不足、贷后管理及委外催收失控等问题,被罚款140万元。其管理漏洞也被曝光,时任信贷风险管理部管理团队成员孙鹏因对贷后管理与催收问题负直接责任,被处以警告处分,显示监管对个人问责力度升级。
作为蚂蚁集团控股的企业,蚂蚁消金拥有高达230亿元的注册资本,本应在消费金融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规范的运营,然而,此次被重庆金融监管局曝光的一系列问题,却揭示了其光鲜外表下的管理隐患。该公司参保人数212人,规模相对不大,此次受罚反映出公司在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上存在一定缺陷,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本优势,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
风控独立性不足也令人担忧。在消费金融行业,风控是核心环节,独立性不足意味着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无法客观、准确地评估风险。贷后管理及委外催收的失控更是直接影响了资金的回收安全。贷后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借款人逾期风险增加,资金回笼困难;委外催收失控则可能引发一系列不合规甚至违法的催收行为,不仅损害借款人的合法权益,也对公司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这张罚单也是进入2025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及派出机构首次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时任信贷风险管理部管理团队成员的孙鹏因对这些问题负直接责任而被警告处分。这一举措显示了监管部门对个人问责力度的升级,强调了在企业违规行为中,相关责任人不能逃避应有的责任。
在2024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时任蚂蚁集团总裁韩歆毅着重强调,数字技术是中小企业应对全球化风险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要凭借技术创新来提升金融安全与合规性。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蚂蚁集团自身却在发展进程中屡接罚单。这一现象不禁令人深思,一方面宣称技术创新对于金融合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自身却未能有效规避违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究竟是技术创新的落实不到位,还是在合规管理上存在严重的疏漏?这无疑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也让人们对蚂蚁集团未来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以及其合规整改的成效产生担忧。
曾领重磅罚单 侵害消费者权益
此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曾于2023年7月7日对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出行政处罚,罚没合计37.62亿元,成为我国金融科技领域有史以来金额最高的单笔罚单之一。从深层次角度看,此次处罚折射出我国对金融科技巨头的监管范式转变。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建立的“场景+数据+技术”生态,一度以“科技赋能”之名规避传统金融监管,但其实际开展的信贷、理财、保险等业务具有显著的金融属性。
根据处罚信息公开表,蚂蚁集团的违规行为集中在两大核心领域:一是侵害消费者权益,包括通过“引人误解的金融营销宣传行为”误导用户,未向部分客户明示还款规则,以及违规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这些行为直接指向蚂蚁集团旗下支付宝、花呗、借呗等核心产品在推广、运营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模糊披露、数据滥用等问题。例如,在借呗等消费信贷业务中,用户投诉其营销话术刻意弱化实际利率,以“日息低至××”等话术诱导借贷,而还款规则中关于逾期罚息、征信影响等关键条款未充分告知,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害。
二是违规跨界参与银行保险业务,具体包括无资质开展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业务,以及违规销售养老保障管理产品、银行理财和互联网存款。这一处罚直指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平台构建的“金融超市”模式存在的合规硬伤。根据规定,销售相关金融产品需持牌经营,而蚂蚁集团虽通过控股或参股方式获得部分牌照,但其在业务实践中存在明显的牌照嵌套、边界模糊问题。例如,支付宝“财富”频道曾上线多家中小银行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利用平台流量优势为银行导流,但该业务因涉嫌突破地域限制、抬高资金成本,早在此前就被监管层叫停。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多次在公开演讲中,重点强调了合规经营与金融安全。特别是在2020年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后的反思与整改中,他明确表示“遵从监管是金融科技行稳走远的保障”,还提出了风险治理框架,包括安全与发展的平衡、强化公司治理以及全面风险治理等要求,更将数据隐私保护视为“生命线”,承诺保护消费者权益。然而,现实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质疑蚂蚁集团在实际操作中是否真正将这些理念和承诺落到实处,也让人们对其未来能否彻底实现合规经营产生了疑问。
行业警钟敲响 坚守合规底线
蚂蚁消金被处以140万元罚款的事件,揭示了其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暴露的合规短板与风险管理问题。作为承接花呗、借呗业务的持牌机构,蚂蚁消金的风控体系未能完全独立于母公司的业务扩张需求。截至2025年3月,蚂蚁消金官网仍在宣称“以科技守护金融安全”,与其受罚事实形成鲜明对比。
蚂蚁消金的问题也是消费金融行业在快速扩张中普遍问题的缩影。此次对蚂蚁消金的处罚反映出监管层对消费金融行业强化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持续关注,也是对单一企业的合规警示,体现了监管层对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决心,揭示了金融机构在普惠使命与商业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性。
此次事件无疑给整个金融行业再次敲响了警钟。金融机构在追求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坚守合规经营的底线,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蚂蚁消金而言,此次处罚应成为公司深刻反思和整改的契机,要加强风控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流程,以重新树立市场信心。
江苏经济报记者 金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