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面对面丨非紧急救护转运员刘二西:温暖守护患者出行路

2025-08-24 12:32:00   0人浏览

央广网太原8月24日消息(记者张晋鹏)在山西太原一家三甲医院,刘二西正半蹲着调试救护车上的注射泵,确保设备运行正常。这位曾经跑遍全国的物流司机,如今已转型为一名“非紧急救护转运员”,四年间累计服务近万名患者。“很多病人需要一趟安全、舒适的转运服务,我们为病人提供保障。”他拍了拍身后的救护车说。

2020年,刘二西改行从事医疗转运车工作,这个决定的背后,是他亲眼看见的无奈——骨折病人出院时因乘坐车辆颠簸而疼痛加剧,术后患者因所乘车辆缺乏专业设备而转运困难。“那时候我就想,能不能让病人在路上少受点罪?”如今,他的团队配备了20辆客车版救护车,减震性能更好,还搭载心电监护仪、注射泵等设备,确保患者在转运途中得到基本医疗支持。

刘二西和团队转运病人(央广网记者 张晋鹏 摄)

记者跟随刘二西执行了一次转运任务。患者是一位刚做完脊柱手术的老人,需要从医院返回家中休养。刘二西和同事们小心翼翼地将老人固定在担架上,调整好车内氧气设备,并全程监测生命体征。“客车版救护车底盘非常稳,病人不会觉得颠簸。”他一边观察监护仪数据,一边向家属解释。

然而,这份职业仍面临现实的“堵点”。刘二西坦言,由于社会车辆对非急救救护车缺乏认知,很少主动让行。“我们的车上也有危重病人,有的情况很紧急。希望社会车辆也能礼让,为我们留出‘生命通道’。”

今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示新增“非紧急救护转运员”工种,将其归类于“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职业下。像刘二西这样的新职业从业人员,正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专业的非急救转运服务,减轻患者出行痛苦、保障出行安全。“随着‘非紧急救护转运员’新职业的认定,我们这个行业越来越规范,让我们干活更有底气;现在也盼着政策支持再多些,可以让行业更加标准化。”刘二西表示。

据行业估算,我国每年非急救医疗转运的需求正持续上升。刘二西的团队也计划继续扩充车辆,并引入智能化调度系统。刘二西对这份职业的发展充满希望,也倍感自豪,“让每个病人都能平安、舒适地抵达目的地,就是我们的使命。我觉得这份工作更有意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