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三个一流”,让城市秩序活力交响共生

2025-04-17 21:54:00   0人浏览

一季度,申城110报警数、刑事立案数同比分别下降2.1%、7.1%;电诈案件既遂数、接报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4.1%和21.4%;全市重点区域高峰时段拥堵延时指数同比下降4.01%,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同比上升4.97%……一串串数字,是城市平安的标尺,更是警务模式转型升级的注脚。

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锚定“世界一流的平安城市、世界一流的警务模式、世界一流的警察形象”奋斗目标,以科技赋能提升新质战斗力,源头治理隐患、精准打击犯罪、优化政务服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追求守护“无声”、安全“有感”的更高境界,以公安工作现代化护航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

“重复警情”指引定纷止争

从数据要素的角度看待日均上万起警情,并进行数据全量分析,会为当下警务模式带来什么样的技术进步?

2月,家住临港新城的张先生一周内因感情纠纷多次报警,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指挥中心将这一线索下发至临港新城派出所,民警、调解员在一个月内为夫妻二人开展了4次协商沟通,最终促成和解。

“我们通过全量警情分析系统,对日均上万起的警情以智能化、标签化的形式自动分析、筛选提炼,从重复、重点警情中找准隐患点,提前预判风险。”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副科长曹洪介绍。

“重复警情”为跨前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提供了“指引清单”。上海公安运用预警模型对当事人反复报警的纠纷类警情进行深度分析比对,一季度,共化解矛盾纠纷20余万起,重点重复警情销账率达94.3%。

12345热线来电、窗口接报等信息也纳入了全量警情系统的“数据池”。在此基础上,上海公安构建主动发现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线索来源机制,针对区域性、类案性、普遍性的问题,研发智能模型,以科技手段“滚出”数据背后隐藏的风险。一季度,已累计助力攻坚破解“出租车非法改装计价器”等110余个实战难题。

警情是丈量治安状况的“晴雨表”,能够精准反映社会动态;群防群治力量则是基层治理的“前沿哨”,以多元力量构筑预警防线,守护社区安宁。嘉定公安创新推出“微网格”治理模式,整合人口协管员、城运队员等各方力量,借助“e嘉人”小程序等数字化平台,将“智力”与“民力”有机融合,实现社区问题隐患快速反馈与处置。2024年8月“微网格”全面推开至年底,嘉定区主动发现处置各类问题23万起,第一时间回应解决群众反映的社会治理问题9900余件。

低空警务提升治理效能

交通拥堵,几乎是每个超大型城市难以回避的问题。

原本畅行无阻的双车道马路,因为一辆小轿车突然的加塞行为,致使小轿车后方的厢式货车无法上前,马路由此堵成了望不到头的“停车场”。

本报记者 赵立荣 摄

借助无人机视角,一场交通拥堵的前因后果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杨浦区“低空经济”发展快人一步,无人机也为道路排堵保畅发挥巨大作用。

在一线交警看来,投入使用无人机以后,不只是新增了一个视角这么简单。杨浦分局交管支队机动大队副大队长倪嘉辉介绍说,当发生交通事故且驾驶员报警后,民警即可定位车辆位置并控制无人机起飞,无人机将自动采集事故双方信息数据,驾驶员当场就会收到快处易赔办结短信,随后便可驾驶车辆驶离道路恢复交通通畅。

“警用无人机快处易赔比民警到场处置节约时效40%以上,减少车主等待时间和节省警力的同时,极大缩短事故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倪嘉辉说,自杨浦警方在全市率先开展简易交通事故无人机全自动快处易赔应用以来,占远程处置交通事故总量的28%,道路通行效率提升35%。

一年多来,杨浦区陆续开出了全市首条无人机外卖航线、首条跨高架航线、首条公园航线、首条高校航线,“低空经济”的发力发展,离不开“低空警务”的全方位护航。

随着春季踏青客流来临,倪嘉辉和同事紧锣密鼓地进行前端视频AI算法测试,有了无人机与AI算法的协助,警方如今可以根据共青森林公园周边道路的实时车流客流数据,实时调整绿信比配时,缓解周边道路交通拥堵。

智能算法让隐蔽违法犯罪无所遁形,大数据推演风险态势实现警力资源的精准投送与高效调度。上海警方以科技赋能助力推动警务模式转型升级,通过“小切口”精准施策,让城市的秩序与活力在数据与算法的交响中实现共生。

原标题:《锚定“三个一流”,让城市秩序活力交响共生》

栏目主编:祝越 文字编辑:张晓鸣

来源:作者:文汇报 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