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今日大暑,上蒸下煮正伏天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甑中”
烈日炙烤大地
热浪汹涌而来
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暑气达到顶峰
大暑,它来了

每到这个时节
总是会被太阳晒得黢黑
总是会被热得汗如雨下
也许
这,就是大暑的仪式感!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一热一湿,虽然难熬
却也是夏天对万物的馈赠
《管子》有云
“大暑至,万物荣华”
“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土壤湿润、天气闷热的大暑
让不少农作物“乐开了花”
人们在田间抢收抢种
既收获了粒粒饱满的稻谷
也种下了对丰收的期待

大暑·三候
古人根据
气象特点和特殊现象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
产在腐物败草上的萤卵
孵化出星星点点的萤火虫
点缀了夏夜的星空

二候土润溽暑
土壤浸润 空气湿热
此时的神州大地
降雨频频 淅淅沥沥
土壤空气湿度大、温度高
田里的农作物蓬勃生长
三候大雨时行
蒸腾的水汽变成雨水降落
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天气
热到极致!大暑时节看哪里上蒸下煮桑拿天最多?
今天(7月22日),我国进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此时,三伏已至,暑热交蒸将达到巅峰。大暑时节的谚语离不开一个“热”字,“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衣裳湿透”……在潮湿闷热的大暑节气,哪些地方桑拿天最为频繁呢?
常年大暑时节,我国夏季范围扩展到约530万平方公里,达到一年中的鼎盛。“大者,乃炎热之极也。”大暑是全年最热的节气,正值三伏天开启,我国大部高温频繁,且湿度较大,天气时常又闷又热,民间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中国天气网盘点1991年至2020年的大数据发现,大暑节气全国平均气温在二十四节气中最高,平均高温日数最多,极端高温出现次数也最多,是名副其实的炎热“三料冠军”。在南方的江汉、江南、华南北部和北方的青海东部、甘肃、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东南部等地,历年的最高气温极值纪录都出现在大暑节气。

大暑时节不仅气温高,湿度也明显增加,容易出现桑拿天。从常年统计来看,大暑节气桑拿天最多的大城市为上海、南昌、广州,平均桑拿天日数均在8天以上,其次是武汉、南宁,桑拿天日数超7天;北方的石家庄、西安、郑州闷热天气也较多,桑拿天有6天以上。这些地方印证了谚语“大暑前后,衣裳湿透”,常被调侃“出门一分钟,流汗两小时”
为什么大暑时节会这么热呢?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叶梦龙介绍,夏至节气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但是地表热量仍然在不断积累,直至大暑所在的三伏前后热量积累达到最高峰。 特别对于南方来说,大暑前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且不易形成云,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导致气温升高。大暑节气也是南北方湿度迅速增加的时段,此时不仅南方多雨,北方雨季也陆续开启,华北、东北地区往往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大暑时节虽酷热难耐,但农业生产却依然不能停辍。“早稻抢日,晚稻抢时。”此时正是早稻收割、晚稻插秧的时节,田间地头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高温多雨对水稻的生长十分有利,因此民间还有“大暑炎热好丰年”、“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等谚语。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宋代诗人方回对大暑时节又湿又热的天气发出无奈感叹。为应对三伏天的酷热,大暑节气民间流传着各种特色消暑习俗。浙江、山东、河南等地的人们会饮伏茶、吃伏姜,来祛除体内的湿热。福建、广东等地的人们会将仙草晒干后与米浆一起煮熟,冷却后制成冰粉,让苦夏多一份甜蜜的味道。在华北、黄淮的一些地方,有喝暑羊的习俗,人们会将新收割的麦子制成馍馍,搭配一碗鲜美的羊肉汤下肚,浑身通透、神清气爽。
大暑·饮食
大暑下劳作
汗流浃背是常态
在这“热情似火”的时节里
人们为了解暑也是“绞尽脑汁”
喝伏茶
就是传承至今的方法之一
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
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伏茶
生津止渴,提神醒脑
可以说是为正值“三伏天”的大暑
量身打造的

吃凉粉
在南方
人们偏爱吃仙草
有这样一句谚语
“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仙草,又名凉粉草
有清热消暑之功效
乌黑Q弹的仙草冻
点缀上红豆、薏仁和水果
堪称夏日“仙品”
心烦气躁间,一口冰凉吃食
瞬间抚慰燥热的心房

伏羊汤
大暑时节,湿热交蒸
消完了暑
可别忘了祛湿
“伏季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
在鲁南地区
流行大暑“喝暑羊”
热腾腾的羊肉汤下肚
可谓酣畅淋漓
排出湿热和毒素
祛寒补气,强身健体
蕴藏着古人“以热制热”的智慧

食荔枝
荔枝也常与羊肉一道
在大暑之日,赠与亲友
在福建
这被称之为“过大暑”
大暑时节的荔枝
成熟、饱满且多汁
无时无刻不搅动着人们的味蕾
苏轼曾在《食荔枝》中感叹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大暑·民俗
人们从唇齿间的满足中
品尝“大暑的味道”
也在锣鼓喧天的仪式中
留下独属于大暑的记忆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台州地区
一个特别的大暑习俗
学者俞樾在
《右台仙馆笔记》中记载
“至大暑日,送至出海
听其所之,俗呼为大暑船”
满载着祭品的“大暑船”
被渔民们抬着送往码头
街道两边站满了前来祈福的人

之后
焚烧暑船于海上
意为送走凶神“五圣”、祛病消灾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斗蛐蛐
如果说
大暑对成年人的感受是“热”
那么对于孩子而言
却增添了一抹“趣”
在童年记忆中
大暑最不容错过的节目
就是“斗蛐蛐”了

这时候的蛐蛐最为活跃
孩童引斗,蟋蟀交锋
败者退而胜者昂扬
振奋人心的较量
能让人短暂忘却炎热
曾几在炎热中感叹光阴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热辣滚烫,恰似青春时光

在这个湿热交蒸的时节
宝藏青年愿你
踩着荆棘,勇往直前
静待“万物俱荣”时
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新华网、中国天气网、大众日报、文旅北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