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央媒曝光一地竹林砍了地却荒了,如何让政策取得真正实效?

2025-04-22 19:33:00   0人浏览

若政策在执行中忽视了地域特殊性、农民利益与科学规律,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为贯彻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但前不久,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

近期,中国之声记者实地走访赤水市多个乡镇村组发现,一些整改时被伐掉的竹林重新长出了新竹;有的地块种了玉米但因缺乏水源收成甚微;还有的地块整改后根本不具备耕种条件。整改为何没能实现恢复耕种的初衷?

↑已整改地撂荒现状。

耕地保护本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如果演变成“砍了竹林、荒了耕地”,那实在遗憾,更发人深思。

据中国之声报道,有的村里一半已整改的地块撂荒。除受外出务工人员多,村里缺乏劳动力的影响外,砍掉竹林整改复耕后,缺乏水源、道路不通等耕种条件不完备,耕种成本较高也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甚至出现“开天窗”现象——有的整改地块位于山林间,按要求只需整改其中一小块,而周围还都是大片竹林。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严肃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工作的通知》,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条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防止简单化、一刀切”。目前暴露出的问题,违背相关要求。

据中国之声报道,赤水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多变,山多地少。赤水的竹资源丰富,有“中国竹都”之称。对农户来说,砍竹易、复耕难。且据当地多位乡镇干部表示,栽竹子和种粮食在当地产出效益悬殊,群众恢复耕种的积极性不高。推进整改复耕,不能无视客观地理条件,也不能漠视农户基本权益。否则,收获的不是产粮田,而是一地荒草、一片怨声。

此外,恢复耕种的工作逻辑不能以“任务导向”替代“效果导向”,如果整改被简化为数字填空,看上去落实了,实则只是从纸上回到纸上,最终会把政策的公信力和群众的信任感一点点耗尽。

问题在于政策与基层现实脱节,也在于缺乏配套措施的“硬推”。据中国之声报道,整改复耕的时间紧、任务重,宣传发动群众的难度大,这是基层干部反映最多的问题。

这也反映出一定的治理困境,文件落地的速度快于基层动员的节奏,如果政策考核的指挥棒只看数字、不问实效,其结果大概率会是基层干部被迫应付,群众利益受损。

目前,赤水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表示,他们正在和林业部门积极对接,对涉及“开天窗”的整改地块进行异地补划,并积极争取项目,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正在进行旱改水的项目,给已整改地块建水池、铺管网。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除此之外,地方还需要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治理,比如引入土地整治、种植结构调整、经济作物替代、劳动力补贴等综合可行的措施,提升复耕的实际成效。

让政策落地,如果不能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难题,那便无法取得真正的成效。若政策在执行中忽视了地域特殊性、农民利益与科学规律,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整改复耕,是一项需要系统思维、民生温度与技术赋能共同加持的持久工作。真正把好事办好,才能守住耕地红线,也守住人心。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徐其扬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