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史上最快18天“中欧北极快航”,在世界之巅展现中国贸易雄心

2025-09-03 23:06:00   0人浏览

【文/观察者网 王一】“一条航线,能改变贸易流向,也能悄然影响地缘政治格局。”香港《南华早报》9月3日发文称,中资企业海杰航运有限公司将于20日开通连接亚洲和北欧的首条常规集装箱航线“中欧北极快航”,以史上最快的18天航运时间,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在世界之巅展现中国贸易雄心”。

据报道,这条航线将中国青岛、上海、宁波三大港口,与英国费利克斯托、荷兰鹿特丹、德国汉堡以及波兰格但斯克连接,取道北极东北航道,将宁波至费利克斯托航程缩短至仅18天。而相比之下,经苏伊士运河航行需要40天,绕好望角走需要50多天,就算通过中欧班列运输也需要25天以上。

中国宁波网此前在报道中指出,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时效性是关键竞争力。而“中欧北极快航”18天的直达时效优势显著,将成为国际贸易抢占先机的关键。对锂电池储能设备、新能源汽车、大型机械等产业而言,这一快速通道不仅能有效降低库存成本,更能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大幅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目前,该航线首航舱位已订罄。

宁波舟山港 视觉中国

受限于北极冰情,该航线初期计划每年7月底至11月初季节性运营。未来,随着更高冰级船舶的投入,或可实现全年运营,使北极航道进一步融入中国广泛的贸易网络。挪威“高北新闻网”(High North News)8月报道称,去年北极共有17艘集装箱船航行,其中大部分都由中国公司运营。

《南华早报》称,从商业角度看,“中欧北极快航”可以提升中国对欧洲的出口竞争力,缩短运输和仓储周期,加快高价值、时效敏感货物的交付,降低物流成本,并增强市场应对波动的能力。

报道指出,这条航线也是中国在贸易路线上一次战略布局——绕开苏伊士运河和马六甲海峡等关键咽喉要道,规避所谓的“马六甲困境”,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增强中国在欧洲市场的话语权。

“强劲的需求支撑了新航线的重要性。”《南华早报》援引数据称,去年中欧班列运量超过200万标准箱,“中欧北极快航”可与中欧班列形成互补,加速资本周转,加快电子产品、药品等关键商品的运输。

报道进一步点出,这条航线对欧洲而言也意味着与中国贸易的进一步深化。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商品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在美欧贸易摩擦背景下,“中欧北极快航”可以帮助欧洲国家实现供应链多元化,远离动荡的海上走廊。

对于欧洲最大的两个港口鹿特丹和汉堡来说,这意味着更顺畅的卸货周期、旺季拥堵更少,有助于提升贸易韧性与效率。

但这条航线的意义远不止于贸易。北极冰层加速融化,带来了新的航运走廊和经济机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指出,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中国对北极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北极治理机制的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

《南华早报》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欧北极快航”延伸了中国的贸易与资源战略,同时也在重塑欧亚贸易流向,挑战传统欧美影响力。与中吉乌铁路等其他中国发挥主导作用的项目类似,它标志着中国有能力打造替代通道,绕开海上瓶颈,降低对单一贸易伙伴的依赖。

中国的稳步推进,却引发了美国的焦虑。2019年6月,美国国防部发布《北极战略》将北极定义为“战略竞争走廊”,指称竞争对手的活动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挑战。2020年6月,特朗普签署备忘录,要求加强破冰船舰队建设和北极军事存在以进行大国竞争。2024年,美国国防部对《北极战略》进行了更新。

今年重返白宫后,特朗普围绕北极的进攻性动作更多,掌控北极航道的战略目标更加清晰。3月29日,他宣布计划从芬兰购买破冰船,使美国破冰船的数量由现有的2艘增加到48艘,达到与俄罗斯相当的规模。美国副总统万斯3月28日访问位于格陵兰岛的美国皮图菲克太空基地,宣布增派海军舰艇以强化地区军事存在。

北极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日益受到重视。韩国计划明年试点北极航运,印度和日本也制定了北极政策,都表现出对北极自然资源、能源供应及新航道的关注。

然而,开发北极航道并非易事。《南华早报》表示,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需要严苛保护,破冰航行可能破坏栖息地、产生噪声污染,带来油泄漏风险。气候变化增加不确定性,夏季冰层退去虽提供通航条件,但冰况变化和极端天气仍可能威胁船舶安全。

此外,北极港口及应急体系相对不完善,偏远环境增加事故处理难度,这都需要对港口建设、导航技术、物流规划、保险体系及专业船员培训进行持续投入。

“这是一条商业价值和地缘政治利益并重的航道。”《南华早报》总结说,它既延伸了中国的贸易触角和影响力,又对西方传统航运影响力形成了挑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