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兵十五勇士”之一的刘志保回忆17年前生死盲跳:该冲就冲

2025-05-12 13:17:00   0人浏览

17年前,汶川地震,4999米高空,15位勇士临危受命,上演生死盲跳。那“惊天一跳”的画面,至今仍感动着无数人。5月12日,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上空降兵十五勇士之一的刘志保,虽已过去17年,但当年的情景仍烙印心头。如今,他已褪去戎装,扎根安徽太和县镜湖社区,“不管在哪,该冲就冲,不把危险留给百姓。”这是刘志保,用半生诠释何为“使命必达”。

“三无”盲跳:4999米高空的生死抉择

2008年5月14日11时47分,汶川地震发生46小时后,一架运输机在震中茂县上空盘旋。

机舱内,29岁的刘志保与14名空降兵战友面临“三无”挑战——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这是中国空降兵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

这一时刻,已过去17年,但一直印在刘志保心头。“接到任务时,我们紧急备战了一夜,但直到跳伞前,连降落点具体在哪儿都不知道。”刘志保回忆,13日,他们飞赴现场,但飞机在高空遭遇降温,遇到舱门上冻无法打开等困难,首次跳伞计划被迫取消。

直到14日上午,15勇士迎来“生死一跳”。

在4999米高空,刘志保作为第二梯队首跳者跃出机舱,自由落体近千米后开伞,经历10多分钟的“生死飘落”才安全着陆。 茂县地处高山峡谷,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林立,稍有不慎便可能撞上山崖或高压线。

“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要选个安全的降落点,不仅是自己,后面还有7个战友呢,我不能带偏了。”刘志保坦言,4999米高空跳伞是首次尝试,缺氧、严寒和复杂地形让风险倍增。

年轻时的刘志保

落地后,他与战友们连续7天6夜徒步220公里,翻越4座海拔3000米高山,为指挥部传回30余批灾情信息,并开辟6个机降场,引导20余架次救援物资空投,为10万灾民打通生命线。

生死盲跳,这很可能是用生命去救生命,“有去无回”的一次行动。就连妻子,也是在新闻报道中,才知道丈夫刘志保那“惊天一跳”。

“那会都没想那么多,也没法跟家人联系,哪能想到回来还立功了,当时只想着圆满完成任务,完成任务就是我们军人的天职。”尽管17年过去,刘志保的语气中,仍是一往无前的坚定。

刘志保(第二排右一)

脱下军装:不变的责任与温度

2011年退役后,刘志保选择回到家乡安徽太和县,2019年成为镜湖社区的一名基层工作者。“军装虽脱,但军人的责任永远在肩上。”他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

刘志保(右二)

在社区,他将部队的纪律与奉献精神融入日常:凌晨巡查防汛隐患、组织居民应急演练、带头参与抗洪抢险。2020年王家坝抗洪期间,他带领社区7人小队连续奋战,转移群众、加固堤坝,始终冲锋在一线。

“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不用考虑任何问题,该上就上,该冲就冲,不能把危险留给老百姓去承担。”刘志保说。

刘志保

在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中,刘志保说,如果有机会再重返当年空降的茂县,他最想去着陆点看一看。17年时光已逝,但他仍能清楚地描述出当时着陆的地方。“一个小小的水井房顶,四周是斜坡,就那个房顶一块平一点。”

对于“英雄”称号,刘志保始终淡然:“这是老百姓对我们的认可,但我们只是完成了军人该做的。” 2025年,十五勇士的微信群“KJ·15”仍然活跃,群名寓意“空降·十五”——无需多言,生死战友的情谊与使命早已刻入血脉,“若有战,召必回。”

17年过去,刘志保的人生轨迹从高空到地面,从战场到社区,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正如他所说:“军人的价值,不仅在惊天一跃的瞬间,更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 这份跨越时空的使命,正是汶川精神最真实的注脚。

来源:大皖新闻

(来源:大皖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