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因双腿疼痛就诊,白天入院,晚上死亡!医生:只因忽视一件事
急诊室的时钟滴答作响,谁也没想到,这场与死神的赛跑竟如此短暂。下午一点,43 岁的张女士还能自己走进医院,抱怨着腿疼;傍晚六点,意识已开始模糊;晚上八点,呼吸骤然停止。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心电图最终还是拉成了直线。
这位平日里身体健康、体态匀称的女性,既没有糖尿病,也没有高血压。出事前几天,她总念叨着腿沉,走几步就发酸,触摸腿部还有些发热。家人以为是累着了,她自己也没当回事,挂了普通门诊。医生检查后怀疑血管有问题,安排住院观察。可谁能想到,还没等检查做完,死神就突然降临。

最终确诊结果令人痛心 ——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广泛性肺栓塞引发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夺走了她的生命。而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正是被无数人忽视的 深静脉血栓。
无声的杀手,隐匿的信号
双腿酸胀、疼痛,活动后加剧,是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预警。尤其是小腿部位,摸起来比另一侧温度高,按压后出现凹陷且不易回弹。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走路过多、久坐之后,甚至熬夜起床都可能出现。但绝大多数人选择忽视,连医生有时也会漏诊。
一旦血栓脱落,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它会随着血流从下肢进入右心房,再被泵入肺动脉,瞬间堵塞肺部血流。大脑和心脏因缺氧,导致患者晕厥。如果血栓体积较大,甚至没有任何预警,直接引发猝死。

中国每年约有 25 万例肺栓塞相关急诊,致死率超过 30%。在急性肺栓塞死亡病例中,近 60% 在就诊当天离世,平均抢救时间不到 4 小时。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对血栓认知的严重缺失。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很多人误以为血栓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不然。三四十岁的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以下几类人群:
久坐不动的上班族: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血液流速减缓
熬夜族:睡眠紊乱影响身体代谢
节食减肥者: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液粘稠
服用特殊药物的女性: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治疗者

术后恢复期患者: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变差
43 岁的女性正处于高危年龄段,特别是月经周期紊乱、雌激素波动大时,凝血机制容易被激活。张女士此前腿部的疼痛,很可能就是血栓形成的信号,只是尚未脱落。而入院后的某个动作,或许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预防血栓,从细节做起
识别风险:女性在特殊时期要特别注意下肢变化,一旦出现持续性疼痛、肿胀、皮肤变色,立即就医检查
改变习惯:每坐一小时起身活动;长途旅行时定时活动腿脚;睡觉时抬高下肢
合理饮食: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避免高糖饮食
谨慎用药:服用雌激素类药物时,密切关注身体反应

关于 “观察期” 的争议也需明确:发现轻度静脉血栓但无症状,是否需要治疗?医生会根据血栓位置、大小、患者基础疾病等综合判断。靠近深静脉主干或血液指标异常的,必须抗凝治疗,绝不能掉以轻心。
医院走廊里,时常能听到家属痛哭:“她最近就说腿有点不舒服……” 正是这句 “有点”,付出了生命代价。血栓不会因为年轻或健康就绕道而行,它潜伏在生活的细节里,等待人们重视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