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跨省航空新城的协同发展故事

2025-04-29 16:33:00   0人浏览

飞机起降,经济腾飞。

天安门正南46公里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面连通京津冀,空中沟通全世界。机场周围150平方公里土地,是孕育滋养着超万家企业的临空经济区。

近日拍摄的廊坊临空经济区的临空之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联合管理委员会供图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以下简称“临空经济区”),因机场而生、依机场而建。它地跨北京市大兴区和河北省廊坊市,是目前全国唯一跨省级行政区划的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使命。

从蓝图到实景,京冀创新协同机制,通过共商共建共管,实现资源高效协同,合力打造省际交界地区一体化发展典范。一座高品质航空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协同发展故事不断上演。

1.3万余家企业入驻,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4月2日,在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的北京星光凯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训练中心,几名飞机驾驶员正在通过飞行模拟器开展空地联合培训。

“这里兼具产业基础和政策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负责人张杰介绍,目前公司已在临空经济区京冀两地设立分公司,强化产业协作,加快拓展业务版图。

借“机”腾飞,临空添“翼”。当航空航天产业加速聚集时,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崛起。

在北京卡尔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多台进口纵切机正在对原料钛进行初步加工。卡尔斯是一家开展三类医疗器械口腔种植体研产销的精密加工制造企业。入驻大兴机场综保区后,公司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卡尔斯总经理宿瀚奇看来,临空经济区不仅能满足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快速流动的需求,还是优惠政策叠加的高地。“落户在综保区,购买进口机床和原料可享受免税政策,大大压减了企业成本。”他说。

凭借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综合保税区“四区”政策叠加优势,临空经济区成为企业集聚发展的新热土。

招商引资“互挖墙脚”,产业同质竞争怎么办?

“一体化,是个很好的解题方式。”临空经济区联合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要高质量推动临空经济区一体化发展,首先要突出大兴、廊坊产业生态协同,避免造成区内产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共同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新高地。

下好发展“一盘棋”,强化重点领域产业协作。大兴侧重生物医药、航空科技等高端产业,廊坊聚焦物流仓储、高端制造等配套领域,通过产业链精准对接形成“前店后厂”格局。两地联合制定产业规划和准入标准,实现区内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区域产业协同度。

民航科创基地在大兴“按”下启动键,南航华北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廊坊开始培训,意胜生物跨国干细胞实验室在大兴投入使用,国际科技生命港在廊坊建成运营……一个个落地的新项目、一条条完善的产业链,让区内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截至2024年底,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13500余家,引进重点产业项目336个,总投资1538亿元,区域发展引擎作用正逐步释放。

近日拍摄的临空经济区(廊坊)城市一角。刘岩摄

多种要素自由流通,去年综保区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倍

作为京津冀通往世界的新窗口,大量人流、物流和科创资源在临空经济区聚集交融。

4月3日,在廊坊诚融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兴综保仓1号仓库内,工人们正忙着用叉车将进口红酒从保税货物区移至非保税货物区。“得益于综保区‘区内直转’政策,公司在仓储费、运输装卸费等方面节省了约60%的成本,一年可节省80多万元。”公司副总经理何晓蒙道出了这一全国首个跨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独特优势。

打破行政壁垒,以制度创新共建开放高地。京冀首创“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建成连接综保区与机场口岸的区港联络通道,让综保区多区域政策和空港枢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这里,廊坊企业可直接享受北京海关的“一票多车”“分类监管”等便利政策,通关时长压缩至13.79小时以内,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40%。

一体化管理不仅促进了物流畅通,还实现了跨境资金的高效流动。

眼下,在临空经济区(大兴)建设的京津冀首个新型国际贸易服务平台“京贸兴”,已将服务范围扩展至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与中国(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联动。截至3月底,“京贸兴”平台已为18家银行、80余家贸易企业提供服务,贸易核查额超34亿美元。

作为首批业务测试银行之一,中国银行廊坊分行交易银行部主办业务经理柴润宁说:“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可辅助银行一站式核验国际贸易背景真实性,进一步提升跨境结算效率。”

“共建共管只是起点,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才是目标。”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京冀两地将系统布局高质量国际信息通信、国际数据中心等设施平台,发展国际数据产业,打造数据跨境示范区,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一系列创新举措正在落地见效:我国首个外资生物医药行业企业数据出境案例获批,促进特殊生产要素合规高效流通;建成北京市首个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速高层次人才聚集;按照“要素成本就低不就高”原则,推动实现生产要素跨省利用,有效降低企业用水成本……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为外贸发展开辟了新空间。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临空经济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约128亿元,其中大兴机场综保区进出口约99亿元,同比增长4倍。

近日拍摄的大兴机场综保区公共库。公共库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叉车作业。 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联合管理委员会供图

制度创新不断,近3500项跨省政务事项实现“同城体验”

在制度创新的赛道上,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再传好消息。近日,《河北自贸试验区第七批制度创新案例》公布,大兴机场综保区“保税+培训”、艺术品保税展示异地监管模式等4项案例位列其中,涉及贸易便利化领域1项、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域3项。

与此同时,“仓储式工业品展示交易中心落地运营”“跨直属关区高级认证企业服务改革”等4项案例入选北京《第二批综合保税区改革创新实践案例》。目前,临空经济区已有多项首创性经验做法在京冀两地得到复制推广,开放优势不断增强。

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基因。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是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

如今,已有近3500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在临空经济区实现跨区域无差别办理。同时,京冀两地将300余项省(市)级、市(区)级行政审批权力下放至临空经济区,事项办结时限压缩50%以上。

制度持续上新的背后,是京冀两地拧成“一股绳”,以体制机制优化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

京冀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统一考核”要求,建立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京冀联合工作领导小组和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会同两省市属地政府在多层面构建起协同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临空经济区成立的协同发展委员会,汇聚了85家成员单位,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交通领域率先突破,交出亮眼成绩单。1277公里专业管网纵横交错,41公里综合管廊如“地下动脉”高效运转,330公里道路网络四通八达。特别是,6条跨省主要道路的贯通,让京冀两地实现了“无缝对接”。

产业协同持续深化。综合保税区依托“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等4个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吸引了挖酒网、华润医药等100余家优质企业入驻。

“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交会点,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经济区将重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航空金融、跨境数据流动等新业态,全力构建“空中丝绸之路”核心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2019—2035年)》的深入实施,大兴机场和临空经济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故事也将持续上演。

记者手记

推动要素流通,“跨省地”变“金地”

驱车行驶在大兴机场综保区,已经投入运营的国际生物医药园尤为亮眼。这里正形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并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一个园区就是一条产业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管委会工作人员到入驻企业代表,他们最关注的都是打造产业集群生态。既需要打通有形的交通,还要破除无形的行政壁垒。

企业的需求就是改革的方向。京冀两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行政藩篱,推动生产要素流通。

从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到定期召开招商对接会,从构建人才支持体系到设立产业类基金,临空经济区通过产业融通、设施联通,成为吸引企业投资的“金地”。

临空经济区的实践也说明,破除行政壁垒,推动要素流通已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区域协调发展不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发展新生态。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