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岂能留死角
日前,浙江宁波余姚市联合调查组发布的通报显示:23日中午,接到学生家长反映“姚北实验学校食堂绞肉机内有蛆虫”的情况。当日,姚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崇文校区(小学部)家长陪餐时,家长进入食堂后厨发现一绞肉机内有蛆虫。经初步调查,家长反映绞肉机内有蛆虫的情况属实。将依法依规开展全面调查,对违反校园食品安全的行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5月25日封面新闻)
食堂绞肉机里爬满活蛆的视频,看得人头皮发麻。家长们陪餐时发现这触目惊心的一幕,校方的回应是“未及时清洗”,但网友们可不买账——毕竟这么大的一所学校,连最基本的餐具清洁都做不到,食品安全保障岂不是形同虚设?
这起事件再次撕开了校园食品安全的“遮羞布”。绞肉机生蛆绝非偶然,而是监管长期缺位的必然结果。想想看,如果日常检查到位,怎会允许设备积垢到生蛆的地步?如果家长监督常态化,又怎会出现“突击检查才暴露问题”的尴尬?更讽刺的是,涉事学校曾获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称号,这种“牌子到手、管理放手”的形式主义,才是真正让人后怕的毒瘤。
校园食品安全为何总陷“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圈?根源在于责任链条的层层断裂。对学校而言,外包食堂省了事,却丢了监管责任心;对承包商来说,利润最大化压倒食品安全,清洁消毒自然能省则省;监管部门“自查自纠”的模式,更让监督沦为“自己人查自己”。当“三无”机制(无有效监督、无严厉追责、无透明流程)大行其道,食堂后厨的“死角”里,就难免滋生蛆虫般的隐患。
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孤例。从连云港配餐公司绞肉机生蛆,到四川一所学校饭菜里吃出异物,校园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早已敲响警钟。教育部虽多次强调“明厨亮灶”、家长陪餐制度,但现实中,多少学校厨房仍是“神秘禁区”,多少监管措施沦为“纸面文章”?家长们不得不自组突击队查后厨,这本身就是对监管体系的莫大讽刺。
要根治校园食品安全痼疾,必须打掉所有“死角”。技术上,全面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让每一道菜品从采购到出锅都暴露在阳光之下;制度上,建立家长常态化监督机制,赋予家长随时检查后厨的权力;追责上,对失职学校、承包商实施“一票否决”制,让处罚真正痛到肉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今天查蛆虫,明天查鼠头”的荒诞循环。
孩子的胃是脆弱的,校园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当家长们需要拿手机拍视频取证才能维护孩子的基本权益时,我们该反思的,不仅是某个绞肉机的清洁问题,更是整个食品安全体系的良心何在。
作者 舒爱民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