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精神 三代接续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涛 刘薇

3月31日,春意正好,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红旗渠精神永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馆内,游人如织。
来自安阳市北关区建业城小学的一群学生,在红旗渠纪念馆运营中心副经理常会平的带领下,开始了下午的研学活动。
站在大屏幕前,纪录片《红旗渠》中的场景让孩子们的情绪不断起伏:看到除险英雄任羊成在悬崖峭壁之间排除松动的石头时,眉头紧皱;看到奔涌而来的漳河水到了林县时,喜笑颜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县人民苦战十年,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你们看完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们会怎么做?”常会平给孩子们提了两个问题。
“很伟大的工程,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我很敬佩;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克服困难,永不退缩。”“我要学习他们坚持的精神,在学习中,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泄气。”……
问答间,常会平将先辈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故事讲给孩子们。作为“渠三代”,从事讲解员工作以来,常会平每年接待讲解工作1500余场。
“我出生在林州,爷爷、外公都是红旗渠的建设者,从小就听着红旗渠的故事长大。把这些故事讲好,是一种信仰,也是初心和使命。”她说。
为了让游客充分了解红旗渠的故事,每次看完展览,常会平便会带着他们走到红旗渠总干渠枢纽工程分水闸处,让大家亲眼看一看流动不息的渠水。
“渠旁边的照片记录的是60多年前的场景,历史和现实的碰撞,让我们热泪盈眶。”常会平深情地说。
如今,在红旗渠风景区内,像常会平一样的“渠三代”有很多,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前辈们的精神和情怀。
在红旗渠青年洞天河亭演出现场,工作人员任斌强已经在这里做了近五年的“凌空除险”红色情景表演。
点开一段手机里的视频,只见他腰系绳索、手拿钢钎,在近百米的空中,双脚用力蹬向崖壁,向外飞荡开10多米。
“我的工作就是再现姥爷任羊成当时的工作场景。”任斌强说。
“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由于总干渠大部分是修筑在悬崖峭壁上,许多碎石挂在崖壁上,严重影响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以任羊成为首的凌空除险队,腰系绳索,像打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用钩子把松动的石头除掉。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套绳、下崖、飞荡、除险,每一个动作,姥爷都一遍一遍地教我。”现在,任斌强也带起了徒弟。
“我相信每多演一场,就会让更多人了解红旗渠。”在任斌强看来,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对每一位红旗渠建设者的致敬。
从山西太原来的游客仇先生已经60多岁,他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来红旗渠了。“每次看到这些场景,听到渠水声的时候,当年那些修渠的故事就仿佛发生在眼前。”他说。
“讲好红旗渠故事,传承红旗渠精神。”任斌强说,这是他们这一代的职责与使命。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渠三代”们的演绎中,深深扎根在观众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