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河村:电力有保障 虾稻共作产业旺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余寒雨、梁梦)4月27日上午8点,风和日丽。在宜城市潘河村虾稻共作养殖基地泵站房内,随着宜城市供电公司郑集供电所员工汪进合上泵站抽水开关,潜水泵电机一声轰鸣,汩汩清澈的水从蛮河提起,缓缓流入虾稻养殖基地内。

虾稻养殖基地负责人潘洪文站在虾稻田的田埂上,将水质检测仪浸入水中,3秒后,稻田中的氮磷钾盐含量真实呈现。
“为了保证小龙虾的成长环境安全,不仅要按时换新鲜水,而且要定期检测水质。”潘洪文说。过去虾池里的水由于疏忽没有及时换掉,造成了小龙虾大面积得病死亡。现在每个月基本上都要换两次新鲜水,才能保证小龙虾健康生长。
宜城是“鄂西大虾”的重要产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宜城就有了小龙虾产业。随着近年来小龙虾消费逐渐火热,宜城开始大力发展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潘河村虾稻共作养殖基地积极抢抓早期大虾市场,早在今年3月初就投资20万元,对500亩虾池进行翻耕,3月中旬80万尾虾苗就在稻虾共作基地“安营扎寨”。
当前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龙虾正处于生长繁殖旺季,对水质要求非常高,所以养殖小龙虾,电力是重要一环,用电抽水换水很关键。
今年1月20日,郑集供电所为养殖基地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业人员现场勘查,制定科学供电方案。专门为基地架设了一台100千伏安的专用变压器,新架设线路1.5千米,立杆22根,全力保障基地1座泵站、2口机井、10台功率三千瓦增氧泵等电力设施正常用电。
“为确保虾塘水体的溶氧度,通电后,我每天24小时启用10台功率3千瓦的增氧泵,保障投放的小龙虾苗健康生长。”潘洪文说。
在小龙虾繁殖季节,郑集供电所还组织员工义务帮助基地检修泵站、机井、变压器、线路等设施,消除用电隐患,确保泵站、机井供电通、电机转、抽水快。
可靠电力保障,领跑虾稻共作产业。目前该基地已养殖小龙虾200万尾,带动全村发展虾稻共作高效种植面积达1000亩,虾稻共作的水田一亩纯收入可达3600多元,比单种水稻翻了5倍,同时吸纳附近22名村民就近就业。
如今,宜城的第一批小龙虾正在红红火火上市,田埂上的潘洪文算了一笔账:“从4月17日开始销售小龙虾,市场价格在每斤14元左右,每天基本上销出700斤左右,到现在10天时间基地已收入6万元,到7月中旬晚稻插秧前基地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