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雕塑的100年,一展了解

2025-07-02 19:54:00   0人浏览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记者 俞越

站在人工智能与科技变革的潮头,我们不禁会问:如何坚守现实主义雕塑的核心价值——以写实技法深研生活、以人文关怀观照现实?如何推动具象语言的当代转化,在公共艺术领域开辟新境?如何让雕塑与科技、生态、新人文思潮深度融合,开创“大雕塑”繁荣格局?

也许,在这场回顾浙江雕塑百年的展览中,我们可以寻找答案。

7月1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指导,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范庆瑜,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院院长余旭红,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吕伟刚,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农书荣,著名雕塑家、中国美院教授潘锡柔,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杨奇瑞共同为展览启幕。余旭红、潘锡柔、杨奇瑞、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靖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浙江美术馆馆长、浙江版画院院长应金飞主持。

中国美院院长余旭红致辞

著名雕塑家、中国美院教授潘锡柔致辞

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杨奇瑞致辞

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靖致辞

开幕式由浙江美术馆馆长、浙江版画院院长应金飞主持

本次展览分为“泥火丰碑”“塑境经纬”“凿宇工坊”及室外展区四个板块,通过90位艺术家的177件/组雕塑作品,向艺术界和公众呈现浙江现代雕塑历史的血脉、现代雕塑教育的文脉,以及雕塑者和塑造对象的所有脉动,共同铸炼起为人民塑像、为时代传神、为山河立传的浙江雕塑精神。

以开渠筑脉之姿,贯穿于中国雕塑史

“浙江的雕塑,一直是非常强的,只有两次被超越了,我们心里的那个滋味呀!幸好我们马上又赶超上了。”潘锡柔老先生的一番话,令大家忍俊不禁,也深感骄傲。

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及其教育在中国刚满百年。它始于西学东渐背景之下的新文化运动,始于受着先进艺术教育思想引导下的现代学院的创立,与浙江、与中国美术学院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顾历史,在1928年国立艺术院建校伊始,学校便设立了中国第一间雕塑教室,设立雕塑系。李金发任雕塑系主任教授,教学模式参照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中国现代雕塑高等教育由此开始。此后,西子湖畔聚集了李金发、王子云、刘开渠等中国现代雕塑第一代的开创先师,培养了曾竹韶、王朝闻、萧传玖等一代代名师,并开渠引流、传播蕴新,带动了整个中国的雕塑艺术的高等教育。

进入新时期,浙江雕塑艺术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锐意创新的胆魄。以杨奇瑞、曾成钢、龙翔、韦天瑜、李秀勤、于小平以及张克端、王强等为代表一批雕塑家们,不断拓展雕塑的边界,在材料实验、观念表达与空间介入等领域进行着引人瞩目的先锋探索。1992年“第一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在杭州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由青年雕塑家和批评家策划的大型雕塑专项学术活动,是当代雕塑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1985年,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先生,在国美揭开了跨材料、跨媒介的实验艺术新篇。万曼的以软雕塑为特征的壁挂艺术,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雕塑家们对媒介语言拓展方法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涌现出以施慧为代表的当代纤维艺术专业的构建者,以杨奇瑞为代表的公共艺术专业的开拓者。

在新世纪前后相继举办的“第一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以及2024年所举办的“塑者颀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展”“塑造东方:雕塑艺术邀请展”等展览充分展现了浙江雕塑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深厚底蕴和蓬勃活力。

余旭红表示,回顾国美雕塑之路,可以清晰地看到“本土关怀与国际视野”双轮驱动,西方经典雕塑与中国传统雕塑“两个传统”的融合,谱写着“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一件作品,品读“中国雕塑百年”

走进展厅,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被一件看似密密麻麻的雕塑作品所吸引:上面的形象、内容,似曾相识,却又仿佛第一次见。这件作品出自杨奇瑞之手。他以5个篇章“西学东建”“烽火艺程”“东方雕塑”“火红岁月”“雕塑新时代”致敬中国雕塑百年史诗。整件作品的造型意象,以密集柱状玄武岩自然奇观为托体象征,这大地馈赠的纪念碑,象征着中国雕塑百年来砥砺前行、坚韧不拔的艺术精神。

杨奇瑞 百年雕塑 400×152.7×134.6cm 玻璃钢 2024年

“每一块玄武岩,皆是一段故事、一位前辈、一座精神灯塔。无数石块共同铸成中国雕塑百年史诗,汇聚成民族艺术精神的伟岸丰碑。”杨奇瑞表示:浙江雕塑始终以开渠筑脉之姿,贯穿于中国雕塑史的重要脉络之中。浙江雕塑百年史,就是中国雕塑百年史的重要组成。无论是艺专时期的拓荒,抗战烽火中的坚持,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高潮,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再到今天多元并举的艺术生态,浙江雕塑始终不忘初心,与民族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百年雕塑视界中宏大而诚挚的人民意识,那是时代延绵画卷上穿梭往还的生动者,广大塑者作为主体面对历史、面对人民情往兴答的激情熔炉;雕塑语言的自省与深化,淬磨本心的塑造品格,那是雕塑创作者们持续的内在探索与超越,是东方情怀及其生生不息的创造性转换,是一代代塑者面向雕塑经典和雕塑本体所做出的新感性、新语言的回应。

雕塑的公众意识,艺术之花开满大地

雕塑在浙江,不仅是技艺的淬炼,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践行。它以独有的物质性和空间在场感,承担着记录历史、参与现实、激发公共意识的多重使命。今天,在党和国家的重要艺术现场中,浙江雕塑家及其作品的风姿、遍布浙江城市山野的公共雕塑、深入人民日常生活的创作,都是根植于时代生活大地之上的美的表达。

郑靖表示,2015年,时任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以“大雕塑”为学术思想,将雕塑、公共艺术、纤维艺术融通为现在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以“雕塑与公共艺术的东方学与方法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空间表现中的科技语言”和“纤维艺术的思想与突破”为重点研究方向。从雕塑的造型美学拓展到了空间诗学。

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的雕塑家深度参与了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亚运会等国际盛事,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史馆前广场大型群雕等重要公共艺术项目的塑造,将艺术之力注入国家形象与城市灵魂的锻造之中。同时,积极融入城乡公共空间的“美丽中国”建设,从都市广场、街区、社群到山水田园间的乡建现场,参与构建着可触可感的城乡美学新秩序,提升着公众日常生活的精神品质。

如何来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

也许我们也早已有了答案:继续以“开渠筑脉”的使命感树时代之碑,以“树碑铸魂”的初心铸艺术之魂——在坚守写实主义精粹的同时,拥抱多元探索;在回溯东方文脉的根基上,拓宽当代视野。让雕塑艺术始终与人民同心、与大地同频、与时代共振。

——部分作品欣赏——

刘开渠 蔡元培头像

王临乙 五卅运动局部·大背头男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萧传玖 紫红石雕妇女头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程曼叔 叶庆文 许叔阳 志愿军像

解放一江山岛纪念碑(海军-沈⽂强、王殿⾂、李祖铭;陆军-李唐寿、卢荣辉、伍时伟;空军-⻩⽴炤、严孟雄、⽑承德)

王卓予 贺龙像

沈文强 孺子牛

潘锡柔 黄宾虹像

汤守仁 林多娜

杨奇瑞 仇娃参军

曾成钢 鉴湖三杰

龙翔 古田会议

张克端 冬季草原

刘杰勇 站立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