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日:守护“海岸绿肺”我国红树林保护成效显著(视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6日讯(记者杨秀峰 李冬阳)7月26日,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每年7月26日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旨在提高人们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认识,并鼓励寻找可持续管理、保护和使用红树林的解决方案。
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它们既是防风消浪、净化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海岸卫士”,也是固碳储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绿肺”,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红树林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球范围内,红树林面积持续减少,沿海开发、非法砍伐和环境污染是主要威胁。这些活动不仅严重破坏了红树林的生态环境,还让依赖其生存的众多动植物陷入生存困境。
从全球数据来看,全世界红树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而我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0.2%,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5省区。
面对红树林的生存危机,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在制度建设方面,出台《湿地保护法》及其配套制度,为红树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明确保护目标和任务。在平台搭建上,在广东深圳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红树林保护事业。在标准体系完善上,推动红树林碳汇纳入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制定《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等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
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浙江等沿海省份也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红树林保护区域,运用技术创新提升保护修复效果,多方协作凝聚保护合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增长至3.03万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实现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整体保护力度加大,多数红树林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纳入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占用和违法破坏红树林的情况明显减少,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让我国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此外,持续完善的红树林保护法律制度、创新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以及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将稳步提升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科技水平和监管能力。
红树林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红树林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未来,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红树林保护工作,让这片“海岸绿肺”更加生机勃勃,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生态保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