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蚂蚱蹦上餐桌 看涡阳农民如何“点虫成金”

2025-07-24 18:45:00   0人浏览

大皖新闻讯 曾几何时,蚂蚱(蝗虫)是庄稼人深恶痛绝的“害虫”,一场蝗灾足以让辛勤耕耘化为乌有。然而,随着饮食观念革新和特色餐饮兴起,这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小昆虫,竟意外“蹦”上餐桌,成为一道别具风味的食材。

在安徽涡阳,尹秀芹和张亮,两位相隔十二年投身蚂蚱养殖的先行者,将昔日的“田间祸害”变作“餐桌黄金”,在质疑与摸索中蹚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

商机乍现:一盘天价菜点燃创业火种

“小时候在地里抓蚂蚱烧着吃,香得很!哪能想到这玩意儿如今能卖钱,还成了城里人的‘稀罕物’!”作为涡阳县陈大镇蚂蚱养殖的拓荒者,尹秀芹谈起创业路,感慨机遇与辛酸交织。

2008年前,尹秀芹和丈夫辗转浙江、上海服装厂打工。随着二胎出生,对孩子的牵挂让她决心返乡创业。为何选择养蚂蚱?除了儿时田间烤蚂蚱的记忆,一次广州出差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轨迹。席间一盘油炸蚂蚱标价200元,让她震惊不已,“田里随手抓的虫子这么金贵?”服务员解释,“野生蚂蚱难抓”成本高。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尹秀芹灵光一闪:何不人工养殖?老家地头蚂蚱成群,野外能活,人工养应该不难!创业的火种就此埋下。

创业维艰:十万学费与“全军覆没”

看准市场空白,2009年开春,尹秀芹夫妇押上打工攒下的十万元,说干就干。他们亲手设计、搭建起一个12米×10米的纱网大棚。听说山东有养殖经验,她专程前往,以3000元一斤的高价购入3斤蚂蚱卵,并初步学习了养殖技术。

然而创业维艰,技术瓶颈首当其冲:虫卵孵化率低,幼虫成活难。更棘手的是草料危机——割来的野草根本喂不饱棚里的蚂蚱导致生长停滞。情急之下,尹秀芹询问卖蚂蚱给他的人,得到的是“麦秆打碎拌甜蜜素”的替代方案。谁知喂食后没几天,蚂蚱成片死亡,全军覆没!“肚子鼓得像气球……”尹秀芹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后经畜牧专家诊断,是蚂蚱无法消化饲料所致。这次惨痛教训让她明白,养蚂蚱远非想象中简单。但她没有放弃,通过网上学习,引进墨西哥玉米草自种,终于解决了口粮难题。

尹秀芹养殖蚂蚱并且开创蚂蚱深加工。

破茧成蝶: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养蚂蚱比养孩子还精细!”尹秀芹这样总结。头一年,她投入了全部积蓄摸索,温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湿度大了不行,小了不行,铺卵土厚了不行,甚至村民做饭飘来的烟雾,都能熏死娇嫩的蚂蚱。她像照顾孩子般实时监控棚内环境,逐渐摸透了门道。

2021年,在浙江开货车的涡阳县牌坊镇双楼村村民张亮,也因网络上一则“蚂蚱养殖周期短、成本低”的信息而产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为求稳妥,他专程赴山东聊城等地考察学习后带着经验回乡并建起了纱网大棚。谈起技术,他如数家珍,“温度20到45度,湿度40到60...孵化时籽撒土下两公分,上覆锯末保湿,土厚了可不行。”

张亮的蚂蚱养殖大棚。

但起步同样坎坷。张亮清晰记得第一茬遭遇连续10天阴雨,“因为潮湿迟迟孵不出来虫,急得我团团转!”最终孵化率惨淡,一平米收不到一斤活虫,出栏率不足50%。这也给张亮上了沉重一课:湿度控制至关重要。除了把控外部条件,日常的饲养、清理也成了张亮的每日必修课,清晨7点张亮便要给棚里的蚂蚱喂草,每隔两小时补料,“光是一平米一天就要消耗十斤饲草!”同时,张亮还得及时清理棚里的排泄物,防止霉菌滋生。

历经挫折,两位先行者终见曙光。尹秀芹凭借精细化管理,不仅规模扩大了还不断钻研技术知识,研究了一套蚂蚱系列产品的储存和加工技术,并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张亮则在不断摸索中,将养殖规模扩大到4个棚、2000平方米。“现在一个大棚一茬能产800到1000斤!”张亮笑着介绍,产品主要销往山东,用于烧烤食材或深加工,“有多少卖多少,价格有波动,但保底12块钱一斤。”

蚂蚱摇身一变成为餐桌美食。

如今,尹秀芹的坚守和张亮的接力,让涡阳的蚂蚱养殖从无到有。从“除之而后快”的害虫,到精心培育的“致富金虫”,这小小的昆虫承载着两代人转型的勇气、智慧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皖北平原上蹦跳出一条充满希望的特色产业之路。

大皖新闻记者 孙召军

编辑 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