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共享奶奶”温情服务,构建“一老一小”共融纽带
近日,宁波一群特别的老奶奶身穿红色马甲,在学校门口为那些没时间接孩子的职场爸妈免费接孩子,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共享奶奶”。作为一种新型社区互助模式,“共享奶奶”依托共享经济理念,将老年人与年轻家庭的需求结合,构建代际互助的公益网络。这一模式既体现了社会对老龄化与育儿压力双重挑战的回应,也折射出人们对情感连接与社区归属感的渴求。
共享概念早已有之。朋友之间分享一本书,邻里之间互借东西,都是一种形式的共享,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之后,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形态不断涌现,如今,将“共享经济”理念延伸至养老与育儿领域,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帮扶模式,在这样的实践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年轻父母的减负,也能体会到老年人生活的滋润与乐趣,促进代际交流,形成“老有所为”与“幼有所托”的双赢。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社会正面临两大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截至2024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6%,其中49.7%的老人日均社交不足1小时,老年人“价值感缺失”与“孤独感蔓延”形成精神赡养真空。另一方面,新生儿数量低,年轻人育儿困境突出。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9954万人,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超80%家庭依赖老人隔代养育。年轻父母因工作与孩子接送、托管的时间冲突长期困扰,而许多退休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或空巢生活感到孤独。“共享奶奶”通过社区组织,将双方需求匹配,老人以志愿形式提供接送、托管、陪伴等服务,年轻家庭则缓解了育儿压力。
一头牵着“朝阳”,一头连着“夕阳”“共享奶奶”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除了“共享奶奶”模式,北京试点推行的“时间银行”通过居家上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十大类服务活动积累“时间币”,年轻父母可以兑换孩子课后托管时长,中年人能够赠币给年老父母换取专业居家服务,形成“家庭养老账户”。上海“老伙伴计划”让低龄老人结对高龄独居老人,同时开设“祖孙课堂”,老人教书法、孩子教智能手机,形成双向技能交换,推动形成积极老龄观,构建跨代际资源循环系统。
尽管“一老一小”代际共融模式实践的成效显著,但代际互助走向“升温”还是“降温”令人深思。孩子的安全性如何保障?依托个人主观性的“共享奶奶”能否长期维系?老年群体的传统教育理念与年轻家庭的科学育儿观存在摩擦,易引发服务中断等问题使得不少家庭对这种“老幼共托”形式持保留态度,观望多而参与少。要实现代际共融模式的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推广,还需完成从“道德驱动”转向“制度建立”转型,建立服务标准、权益保障与退出机制;从“点状创新”转向“生态构建”转型,整合多部门资源,统一规划和监管;从“社区实验”转向“文化培育”转型,通过媒体传播重塑“家社区”集体认同。
“一老一小”模式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具体民生问题,更在于重建一个“年龄平等、代际共荣”的社区环境,通过制度保障、技术创新、文化浸润让白发与童颜相互照亮,让“一老一小”成为文明进步的基石,社区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成为承载代际共融的精神原乡。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莉(宜昌市夷陵区)
责编: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