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作家,贝克特十句格言,充满荒诞性,读完让人振奋,太赞了
他是爱尔兰作家,可以与乔伊斯相提并论;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戏剧、小说、诗歌成绩非凡,尤其戏剧成就最高;他的作品充满荒诞性,可以让现代人从困境中得到振奋,他便是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笔下十句格言,体会文字的美学思想,相信你会有所感触。
在贝克特学生时代,他曾经游历法国巴黎,在那里结识大名鼎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还曾做过后者秘书。他曾获得法文、意大利文、哲学硕士文凭,并在大学任教。从1938年开始,贝克特定居巴黎,参加过抵抗运动被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做一名普通工人。二战结束后,贝克特成为专职作家,主要写小说,五十年代后,开始主攻戏剧创作。
在贝克特的作品与经历来看,可以看出其自我流放意识。首先,他是爱尔兰人,但长期居住在法国巴黎,又拒绝回到故乡,未曾加入法国国籍。其次,他的写作起步阶段是英语为主,后用法语创作,又亲自将法语著作翻译成英文。再次,他背弃原有文化和地域,用清醒的认知看待世界,让其思路和视野更广,同时推动语言革命,颠覆传统小说叙事方法。
另外,贝克特又是一位特立独行、极具个性的作家,他不参加任何节目,也拒绝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就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他都拒绝参加,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公开讲话。再有,贝克特也拒绝解释自己的作品,所以对读者的阅读经验具有较高挑战。不过,好作品就是好作品,难以掩盖住其艺术光芒。
小说是贝克特文学创作的起步,他有三部作品堪称经典,并入围20世纪欧美文学经典之列,即:《莫洛伊》、《马龙之死》、《无法呼吸的人》。这三部小说主人公内心世界较为混乱,而且内容毫无故事情节,内心独白方式表现让人难以理解,开放性、不确定性特质凸显,成为作者自己独特之处。
他的小说与西方流浪汉小说传统与追求一脉相承,人物以底层、弱小为主,主人公四处躲避权力机构对他们的监管,从而内心充满自由倾向,还通过借助精神漫游以寻找自我。必须要说的是,贝克特小说中主人公不仅仅是行为流浪,还包括精神、语言上流浪,他们的精神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他们的语言碎片式跳跃,表达人物状态。
戏剧是贝克特成就最高的,他的戏剧受到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毛特纳语言观影响,因而在语言和主题流露出鲜明的荒诞性。另外,荒诞性戏剧风格与他经历有着密切联系。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残酷,残暴血腥屠杀屡屡发生,他也曾在法国乡下避难,两次战争洗礼让其见证世界的荒诞。
压抑、荒凉是贝克特戏剧主要基调,残疾、衰老的人物形象,表明人类生活状态的荒诞。在灰暗的舞台背景下,人们处于多种难以定义的威胁,焦虑与不安贯穿始终。戏剧中的物质是极其重要的,物质增殖体现世界荒诞。值得一提的是,死亡是贝克特戏剧一大主题,作者在戏剧中诉说:只有死亡成为人物存在的唯一前景和唯一确定性。
贝克特的戏剧,语言很荒诞,作者认为语言是空洞的,是无法表达真实世界的,只能帮助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在他的戏剧中,有大量语言重复,人物喜欢自言自语,人物间的对白也只有独白功能。再有,贝克特运用大量停顿、沉默、表达语言无法呈现的效果,一方面是戏剧情景需要,也是他对语言表达的忽视,因而其戏剧语言也是荒诞的。
可以说,贝克特是文坛一朵奇葩,极具个性,文字中充满荒诞性让人叫好。当然,他的作品不好读,理解消化时间会比较长,对于读者的阅读水平有很高要求,但其影响力与特色是不用质疑的。据记载,贝克特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今天是这位爱尔兰作家117周年诞辰,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笔下十句格言,体会其文字的独特性。